阅读更多" />

講個鬼故事:微軟的遊戲業務收入即將超過Windows操作系統

講個鬼故事:微軟的遊戲業務收入即將超過Windows操作系統

在仔細閱讀了微軟不久前發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(2022財年第二財季)財務報表之後,我得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結論:遊戲業務將在未來四個季度之內,成為微軟營業收入排名第三的業務,超過Windows操作系統,僅次於企業級雲服務和Office軟件及服務。

微軟的財年是從7月1日開始的,但是我們可以調整一下,把過去四個季度算做一整年,從而更符合國內投資者的習慣。可以看到,微軟的營業收入成分如下:

服務器產品與雲服務,主要就是Azure, 貢獻了大約1/3的收入,而且增長非常強勁。這是微軟近年來得以翻身、一度重新佔據全球市值最大寶座的主要原因。

辦公產品與雲服務,包括Office套裝軟件、Office訂閱服務和相關雲服務,貢獻了大約1/4的收入,不過增速已經顯著放緩。

Windows操作系統,包括OEM預裝和商業套裝銷售(不含雲端),只能貢獻大約1/8的收入;不過,最近幾個季度它受到了Windows 11更新的推動。

遊戲,包括Xbox硬件、Xbox訂閱服務、自研遊戲和代理髮行遊戲,能夠貢獻大約9%的收入;請注意,這是併購動視暴雪之前的數據。

LinkedIn, 全球最大的招聘服務平台(在國內稱為“領英”),雖然收入貢獻比例不高,但是勢頭很猛,是上個季度增長最快的業務。

企業服務,包括諮詢和客戶支持服務,每個大型科技公司都有這樣的業務。

硬件設備,主要是Surface平板電腦(Xbox設備算在遊戲業務里)。

無論按照上個季度的數據,還是按照2021日曆年的數據,遊戲業務都是微軟的第四大業務。從2020下半年到2021年上半年,微軟的遊戲業務一度增長強勁,主要受到了新一代Xbox主機發售以及“宅家紅利”的影響。但是,進入2021年下半年,遊戲業務明顯失速。原因也很好理解:

首先,Xbox Series X/Series S打不過索尼Playstation 5,全球出貨量大致只能達到後者的六成。上個季度,Xbox硬件收入的增速僅為可憐巴巴的4%,這個世代的主機戰爭剛剛開始就分出勝負了。

其次,微軟缺乏殺手級的自研遊戲。它的自研工作室既缺乏《使命召喚》這樣的3A級“年貨大作”,也缺乏《堡壘之夜》這樣的多人遊戲大作,在移動端就更是基本缺席。結果就是上個季度遊戲業務表現欠佳,增速遠遠落後於其他主營業務。

然後,我們就看到了微軟以687億美元現金收購動視暴雪。微軟的目標是把後者的強大IP及自研能力,與自己的平台分發優勢結合起來。微軟已經不再追求Xbox硬件的出貨量了,它現在致力於打通Xbox和PC兩個平台,讓玩家在不同的硬件上享受無縫的遊戲體驗——《使命召喚》《魔獸爭霸》《暗黑破壞神》等優質IP,將吸引玩家使用微軟的跨硬件遊戲平台,並最終幫助微軟佔領用戶的客廳。

而且,這次收購將導致微軟遊戲業務的收入體量超過Windows,成為它的第三大收入來源。只要看看動視暴雪的財報就知道了:

2021年前三季度,動視暴雪的營業收入為66.41億美元;官方給出的全年業績預測為86.6億美元。2022年,動視暴雪將被微軟並表。即便前者的收入不增長,也將給後者增加80-90億美元的遊戲業務收入。這樣,在2022日曆年,微軟的遊戲業務收入肯定會突破260億美元,甚至可能挑戰280-290億美元。只要Windows操作系統的收入增速低於15%,我們就可以基本確定,遊戲業務為微軟貢獻的收入將超過Windows.

考慮到Windows 11升級周期即將結束,而微軟還在不停地收購新的遊戲公司,即便2022年遊戲業務收入不超過Windows,2023年也會超過。這是由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微軟的戰略決定的。(上面指的都是日曆年,即1月1日到12月31日。微軟的財年與日曆年並不重合。)

微軟不惜一切代價地擴張遊戲業務,其邏輯在收購動視暴雪的電話會議里已經說的很清楚了:

遊戲是一門很大、很賺錢的生意,能創造巨大的股東價值。而且,遊戲生意的潛力還很大。在全球近80億人口當中,遊戲玩家還只佔了30億,甚至沒有覆蓋全體互聯網用戶。微軟不能缺席這個很大、很賺錢的市場。

微軟的使命是“賦能全球每一人、每一組織”,遊戲是一個重要的賦能形式。讓數以億計的玩家露出笑容、享受樂趣,本身就是對社會的貢獻。在收購動視暴雪時,微軟再次強調了Xbox的願景——“把遊戲的樂趣和社區文化帶給這個星球上的每一個人”。

遊戲業務能幫助微軟打通PC、遊戲機、機頂盒、平板電腦等設備,打造真正的“跨硬件平台”。微軟從20年前的初代Xbox就在實踐這個戰略,儘管迄今尚未成功,但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。

當然,在其他一些地區、其他一些投資者的心目中,只有光刻機、芯片、操作系統、車載電池這樣的“硬科技”才算科技,遊戲、廣告、電商業務都不算科技,算是走了邪路了。如果微軟處在這樣的環境下,肯定不可能豪擲687億美元去收購一家遊戲公司,更不可能放任遊戲業務的規模超過操作系統業務。如果在這樣的環境下,微軟還敢冒天下之大不韙,肯定會被鋪天蓋地的“為什麼你不把錢拿去做光刻機”“為什麼你做不出自研高端芯片”的指責給淹死。

附帶說一句,我們可以按照國內媒體和投資人的標準,把微軟的業務劃分為“硬科技”和“非硬科技”兩大塊。操作系統、雲服務、辦公軟件算硬科技,這應該沒有爭議;微軟的企業服務主要是諮詢和售後支持,肯定不算硬科技;Surface硬件裏面沒有自研芯片,大概也不算硬科技;遊戲、LinkedIn、搜索廣告就更不算硬科技了,因為它們與國內互聯網巨頭的業務相仿。

於是,我們可以將微軟的營業收入重新拆分如下:“硬科技”業務佔61.2%,遊戲、平台和廣告業務佔26.7%,其他業務佔12.1%。某些國內投資者可能會大吃一驚:沒想到作為“掌握核心技術”的代表,全球最大的“基礎軟件供應商”,微軟的“硬科技”成色竟然只有六成。在收購動視暴雪之後,“硬科技”成色還會進一步下降,反而是與國內互聯網公司重疊的業務佔比會超過三成。這也太奇怪了,微軟肯定做出了錯誤的選擇。

但是,對於微軟管理層以及美國投資者而言,根本不存在什麼選擇不選擇的問題,因為微軟的財報里根本就沒有“硬科技”這個概念。最近幾年,它一直把自己旗下的業務分為三大板塊:

生產力和商業流程,包括Office產品及服務、LinkedIn、Dynamics等;

智能雲,主要就是Azure雲服務,還有其他服務器產品。

其他個人計算,包括Windows、遊戲平台、遊戲產品、Surface、搜索廣告等。

你沒有看錯,微軟把屬於“硬科技”的Office產品,跟LinkedIn這種互聯網招聘平台放在一個業務板塊;還把最硬的“硬科技”——Windows操作系統,跟遊戲和搜索廣告放在一個業務板塊。因為任何一家正常的企業,壓根就不應該根據產品和服務的“技術含量”去給它們分類,而應該根據商業模式和客戶屬性去分類。可以想象,在一些其他市場,如果科技公司敢這麼給業務分類,那肯定是失心瘋了,千夫所指,無疾而終。

我可以預測到,在本文的評論區,某些熱心網友一定會提出下列反駁:

“微軟已經把操作系統的盈利模式,從賣License改為賣雲服務了,所以單純考察Windows業務的收入是不合理的!你根本不懂軟件行業!”(注:本文作者做過長達8年的軟件行業分析師)

“微軟的技術實力已經足夠強大了,有資本去做一些技術含量低的事情;中國的互聯網公司沒有資本去做這些事情,應該埋頭研發硬科技!”

“微軟做什麼就對嗎?微軟這些年做的錯誤決策還少了?大筆投入遊戲就是一個錯誤的選擇,明明應該投入自研芯片!”

“微軟管理層是腐朽的資本家,僅僅為了資本利益考慮,沒有站在宏觀的一盤棋的角度分析問題,是註定要失敗的。”

我既沒有興趣、也沒有能力回答上述高深的問題。不過,我相信,如果讓這些熱心網友去對微軟CEO薩提亞·納德拉提出一個問題,那這個問題毫無疑問會是:

“微軟打算什麼時候研發自己的光刻機?”

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“互聯網怪盜團”(ID:TMTphantom),作者:怪盜團團長裴培,獵奇社區經授權發布。

评论已关闭。